2009年8月28日星期五

你是我的蕾絲邊

124387407937.jpg
導演: Sophie Laloy
演員: Isild Le Besco, Johan Libéreau, Edith Scob, Judith Davis
語言: 法語
片長: 96 分鐘

電影聯想,我經常看完一齣戲或兩齣戲,沒有特別或太大的感想。想寫的,勉強說是影評都不被允許,不如用聯想,比較乾脆。

《你是我的蕾絲邊》(以下用《蕾絲》代替)單憑戲名已經令人心動,而內容卻比不上標題的深刻。

我們經常看戲,戲演到某一階段,按平常推理,結局的影像已經能知一二。誰和誰在一起、誰要死、Happy ending or Sad ending,不難想像。這是所謂合情合理的結局,只能看cult片,我們才能寄望結局帶來的驚喜。我看《蕾絲》,戲演到中段,那瘋狂的女人,不難預計她 會穿起那一套衣服,不難預計她會自殺。導演能夠一步一步的讓觀眾察覺到女人的結局,有人這樣說,這是導演了不起,我倒不認為。

按這種推理的思考,讓我在想,在我人生的中段,去到某一個階段,能否預知我的結局呢?即是我們的父母,看我們一天天長大,好比看一齣戲,如果能夠看到我們人生的中段,大概,已經知道我們的結局了嗎?

我很喜歡戲裡面的一段,女人一邊彈琴一邊自慰,雖然沒有什麼寓意(或者我蠢),但我被戲名吸引去看的心態,這一幕絕對滿足我。不過,其餘時間再沒有重拾這種興奮,色情的沒有,有趣的更沒有。我稍稍轉換個心情,繼續去看電影。

很重要的,戲裡面幾乎沒有裸露鏡頭。

繼續講戲。

不是輕描淡寫,不是張力非常重令人難以吸呼,不是非常有哲理。劇情可說得上是單薄,想表達人的佔有慾,卻未能夠發揮得淋漓盡致。只是普通的,一個極普通佔有慾成狂的人,她的佔有慾普通,她的狂也是很普通。

唯一不普通的,是戲裡面的畫,我不太懂得形容。髒兮兮的。

蕾絲.jpg













我開始喜歡法國電影,喜歡赤裸裸的,大膽選題,更重要的是法語聽起來並不礙耳。

2009年8月6日星期四

革命的失敗—《浮生路》


十二年前的一句「you jump I jump」,至今仍是在每年情人節晚上在明珠台播放《鐡達尼號》時聽到的對白。十二年後,在導演森文迪斯的安排下,當年的一對金童玉女,合作演出了改編自同名小說《Revolutionary Road》的《浮生路》。在大銀幕上,可看到里安納度狄卡比奧 (Leonardo DiCaprio) 與琦溫斯莉 (Kate Winslet)隨着歲月的流逝下,的確老了很多,不再是當年滿面稚氣的小伙子與小妮子,面上的皺紋反而增添了兩者的成熟。當年愛得轟烈的Jack與Rose搖身一變為Frank 與April,為我們上演了一套更精彩的電影。

有些人以為《浮生路》是《鐡達尼號》的延續 。故此,很多人抱着看愛情片的心態去欣賞這齣電影。很抱歉,這套電影沒有浪漫的生離死別場面,只有戲味十足的兩位主角,帶領我們進入一對五十年代年輕夫婦的世界。他們由相愛到決定移居巴黎,追求理想人生到衍生懷疑與妒忌,分歧浮現,衝突頻生,最後更產生悲劇。

筆者認為《Revolutionary Road》中的Revolution有雙重意義。韋氐夫婦為了理想而決定遷往法國巴黎定居的計劃,就有如革命者一樣。革命者心有抱負,就算是用盡力氣也希望達成目標;更深層的意思是,作者有意對當時的中產作出諷刺。(從車站中一眾上班人士穿着一式一樣的西裝、帽子以及手上的公事包可見,他們就像倒模製成的,每天都做着同樣的事情、過同樣的生活,除了外表的不同,基本上他們是同體的。)因此,韋氏夫婦一直以來都認為自己與眾不同。加上鄰居們的稱讚,使他們更加肯定自身的不同。結果,當他們在現實生活感到極度厭惡時,必然會自我覺悟一番,希望改變目前的狀況。然而,我們可見到在整個反省以及實踐的過程中April是站在一個主導的崗位,而Frank一直都是採取被動。我們可以說,沒有了April,Frank根本從來沒有改變現狀的意欲。這就好像革命者步伐不一終會使變革失敗。

所謂在別人眼中特別的一對,曾經有一刻為了心中的理想而感到自豪,戲中Frank穿梭在人群中所表現的自得其樂;到邊吹口哨邊返回辦公室時的神態;再到面對大老闆挽留時的表情,均可見到那一刻他對自己年輕時的理想有所憧憬。然而。當知道April懷有身孕而立即打消念頭時,我們發現,由始至終,其實他從來沒有想過改變,一路只是April在旁的慫恿,有一刻他心動了。然後,當回到現實時,他明白這是沒可能。於是,安守本份地回到升職的崗位,繼續過他口中極度無聊的人生。

要說片中最突出的角色,非米高山倫飾演才學很高的精神失常者莫屬,即使全片他只有兩場戲,然而兩場戲均是影響主角思緒的關鍵。第一場戲,是他加強主角離開革命路而追尋自己理想的決心。第二場戲是他的一席話令April走上一條不歸路。從戲中可見,精神失常者才是社會上擁有自我的一群,諷刺味甚濃。當戲中Frank表示厭惡工作時,米高山倫反問了他為何仍繼續做此工作?即使口中多討厭,明天不就是回到現實繼續住在大屋中吧。這番說話其實又回到了現實與理想這一命題中。在現今社會中,要在現實與理想中作出平衡是很難的,要為了追尋自我而放棄現實更加是沒可能的事,而且缺乏勇氣去做一些前途未明的行動是人之常情的。就如戲中Frank得知將會有第三個小孩時的情況便可知道,當一個人沒有包袱、負擔時還可以談理想;但當一個有家庭、有生活重擔的人,理想便成為了空談。第二場戲,失常者指出Frank 缺乏勇氣,為未出生的小孩感到可悲,使 April走上一條屬於自己的革命路。 打從一開始她便決心為了理想而有墮胎的打算,奈何 Frank的退縮,使她的計劃擱置了。然而,失常者的一席話有如當頭棒喝,使她鼓起勇氣繼續走那條革命路。失敗是注定的,更換來了死亡。表面上,April是失敗了,因為她賠上了生命,但是她鼓起了勇氣,走完了所決定的路。

其實正如April口中所言,革命地不一定是巴黎,因為她只是想找一個入口。我們可以說一開始他們的婚姻就是錯誤的,因為兩者的步伐並不一致。而且Frank給了一個假像給她,她以為Frank是一個與眾不同的男人,因此 Frank令她產生幻想。可是,幻想與現實很多時候都是相違背的。他與普通人無分別:只想有一份穩定收入的工作、一個完整的家庭、偶然逢場作戲。April的悲劇可以說也是Frank所間接造成的。但有一點我們是不可以忽視的:改變比適應更難。革命者之所以要拚命行動,為的是設法改變現狀;否則,難以生存。然而,韋氏一家大可以安於現狀,根本無需要去改變,因此 Frank在最後選擇了適應。歸根究底,整件事情上沒有人是錯的,只是兩者都缺少了一位同行者。

不得不提, ending一幕,老伯關掉助聽器,不再聆聽說三道四的消息。語言是我們的戰友,也是我們的敵人。透過此媒介,我們可以有無盡令人心甜的字句;同一時間,又可以擁有傷盡人心的字眼。或者這一幕可能是隱含對April的同情吧,又或者可能是導演告訴我們:夫婦溝通真的只有透過說話嗎?說出來對事情真的有幫助?有時候冷靜後再說話也許更好。
縱然作品所描述的是五十年代一對年輕夫婦的悲劇,但是當中的道理卻並不會落伍。有空閒的時候,可以花少許時間閱讀原著小說以及欣賞這齣電影,因為我相信你從中獲得的會比付出多很多。

《浮生路》
原著:Richard Yates作品改編
導演:森文迪斯(《美麗有罪》)
主演:里安納度狄卡比奧、琦溫斯莉(《鐵達尼號》)
原刊《蜚語》復刊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