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28日星期二

煞不住


導演;東尼史葛
主演:丹素華盛頓, 基斯派恩
片長:98分鐘
語言:英語

忍不住再一次批評香港電影改名,《煞破天劫》;乍聽之下還猜想會是那一種自然災害,卻原來不是,所謂的天劫竟然是人禍。天沒有做錯,從頭到尾都沒有傷害人類。

為什麼會成了天劫,大概是暗罵天太不近人情,即使是人禍亦應該幫忙,把傷害減至最低或把危機消除。但天讓一切順其自然地發生。天不阻止災難發生,不管是人禍還是天災,天始於都要負上責任。

若天是問責官員就必需引疚辭職。

不過天是無辜的,我明白誇張是引人入勝的其中一種手法,但是不是應該言之有物比較好?

另一個釋名簡單亦同樣做到引人入勝的效果不是嗎?

劇本靈感來自2001年「Crazy eight」的無人駕駛列車事件 - 真人真事。一個疏忽接著另一個疏忽,就像一個謊言蓋一個謊言一樣,最終搞出個禍來。

最大的疏忽莫過於一眾工人看著一個差不多重200磅的肥子追火車,他們冷眼旁觀,嘲笑肥子的笨拙,看到肥子仆倒更是哄堂大笑起來,他們就這樣目送火車遠去。

這不是人性的醜惡,而是人性本能最深層的愚蠢,危機意識太低。

火車連著18個車卡,車卡上滿是易燃易爆炸的化學物。(慣例,卻無礙故事發展)火車高速前進,將會宿命性地遇上不可能順利沿軌行駛的急彎,然後致命性地脫軌,還碰上幾座儲蓄大量化學物的建築物?

我實在難以理解到底只是電影中的構思錯誤,還是人性本能真的如此愚蠢,或是近乎零的危機意識。那個明知道有危險的地方,經過測量和驗定之後,是那一個天才決定要在那處地方建化學燃料庫?抑或是那一個天才在化學燃料庫建成後還要在那個位置非建個急彎軌道不可?

如果真實有那個彎位,旁邊又有化學燃料庫,住在那裡或工作在那裡的人想必每聽到火車經過的車聲都要祈禱。若以電影而言,實在沒有必要做到如此誇張的地步,單是火車上擁有的化學品已經造到一定程度的災難了。

災難片主要分兩種;一,災難已經開始。二,災難開始之前。(沒有人拍災難發生之後,或許有,但你不能立即想到一部拍災難後的片名。)

兩種的分別在於人死得多,還是死得少,但死 / 犧牲是必需的。

兩個主角的家庭與家人之間的溝通和互信出現了問題,卻因為這一次挽救了大災難發生而解開窘局。有一點高興之餘,卻隱隱感覺到悲涼。

火車起始的速度未到一發不可收拾,除了一開始員工冷眼旁觀任由火車駛走之外,另一件就是高層不願意用脫軌器令火車脫軌,因為一輛火車和尾後18卡的貨物的損失總值共1億美元。

若我是高層,若我是老闆,那種決定即使卑鄙、自私,即使人民不能原諒,亦能體諒。使用脫軌不就是人民的自私嗎?無人駕駛是高層的失誤嗎?是老闆的失誤嗎?

阻止災難發生的方法兜兜轉轉,最終使用的不過就是最簡單的方法。我很好奇,到尾段因為煞車器壞了,用火車拖慢無人駕駛火車的方法失效,無人駕駛火車再度加速,然後那名焊工的貨車是如何能夠追上前?

是不是他駕的車原本就能與火車並駕齊驅?

縱然心中有數個疑問,卻仍然覺得這是一齣好電影。我喜歡的不是阻止災難發生的激刺程度,而是每一個角色的率性,那份純粹的自然感覺。

2010年12月7日星期二

天凶之城

導演:哥連史勞斯, 格力史勞斯
主演:Eric Balfour、Scottie Thompson、 Brittany Daniel、Crystal Reed
片長: 92分鍾
語言:英語

這是一套幾乎公認的大製作爛片。聽見是大製作的爛片,我就很想去確認一下。畢竟即使是爛片,單看特技某程度可說得上是值回票價。

故事開首展現一下沒有特別深意的生活,顯然心思都放在之後的災難上。不過女主角懷孕到底有何作用,若只為觸發最後的那個情節,而那個情節有必要存在嗎?或許這樣說比較適當,既然將女主角的處境被設定成懷有身孕,是不是可以更加以利用懷孕的因素,令劇情變得緊湊點呢?

特顯了懷孕這一件事,卻只為了無關痛癢的情節。

《天凶之城》最大的爛處,就是故事性薄弱。情況有點像《地球停轉日》,不過《天凶之城》的故事性還要再弱一點,但特技亦稍勝《地球停轉日》一籌。

其實無須以無聊的生活為切入點,可以乾脆地直接進行外星人對地球的侵略,效果可能更好,開宗明義向觀眾說這不是一套劇情片,而是毫不修飾的科幻片。

一部毫不修飾的科幻片是怎樣的?以下是我的解讀。

首先是特技;特技很精湛,飛機向外星船射核彈一幕非常精彩,外星機器造型細緻,非常有立體感。
再到科技;人類以外的文明,外星的科技發展是外星科幻片的重心所在。

以上兩方面《天凶之城》都做得很好,已經合乎一套科幻片的主要需求。若在早幾年上演,我敢說沒有人會覺得是爛片。但現在的觀眾要求提高了,既要特技亦要故事性,尤其故事的部份更為重要,因此人們漸漸遺忘了作為一套科幻片在特技和科技上的成功已經是整套影片成功的一半了,反而將科幻片當成劇情片看,把故事性的佔有率放大至七成或八成以上。

我相信在電影院大銀幕內看到的特技與我家用的電腦19吋螢幕相比會更精彩,只要心態調整得好(並不是退求其次的心態),還是覺得值回票價的。

不過,除了故事性之外,還存在另一個問題(足以推翻我剛才說值回票價)

張力、緊湊、刺激,驚險;四個互通的災難片元素,它一個都沒有。最令人氣憤的是劇情偏愛男女主角偏得太明顯了,把主角威能放大至容易可見的地步。天佑主角,觀眾完全不擔心他們有危險。如果一部災難片能叫人不擔心,我會替影片擔心。

刺激是有的,唯一的刺激在預告時清晰地出現了(怪獸踏車)。

看畢全片,到底藍光是什麼,外星人又在做什麼,對於單純的觀眾來說除了覺得莫名其妙之外,就是互相點頭承認這是一套爛片。

其實我們可以討論一下那些藍光呀!開腦呀!到底有何作用,用自己的理解套入去影片裡面,會有另一番趣味。

對於藍光和開腦兩個作用,我到中段發現男主角威力異常後,漸漸明白藍光是怎樣一回事。

外星人獵殺人類的過程首先讓藍光透過眼睛,或透過任何一種把藍光方式射進人類的腦部,此時人類的大腦便會發出藍光。然後,外星人很精確地只捏爆頭殼而不傷及腦袋,再將人類的腦袋植入外星機器裡面,機器彷似得到能源走動起來。

所以藍光大概有控制的作用,男主角的腦是紅色的,所以不受控制。除了控制,亦有增強力量的作用,之於為什麼非在人類在生時射有藍光,很有可能關係到神經系統 - 人體的構造,再深入的我就解讀不了,總之藍光必須在人生存的時候射進腦袋,大概因會激發力量的作用只能在人類體內才能有此效果。

男女主角認命很不悲壯,也不悽美。不過作為結尾尚可接受,但導演卻不肯罷休,硬要搞個紅色腦袋,讓男主角得到外星人的機器再上演一場英雄救美,救美後卻就此劇終,那就是最最最令觀眾割凳的一幕。

好吧,你有種就出續集,以男主角得到外星機器後弄個英雄片出來!

2010年12月3日星期五

酒徒

導演 : 黃國兆
演員 : 張國柱、蔣祖曼、溫碧霞
片長 :106 分鐘
語言 : 粵語

改編自劉以鬯的小說作品《酒徒》,可惜電影拍出來的卻是《煙徒》。個人認為電影版是一齣眼高手低的作品,到底是不是導演功力不夠?我也不能判定,畢竟意識流小說實際拍出來不容易,那些個人聯想的讀白或幻想情節必須處理得很好。

然而導演顯然處理不好這些意識流的地方。影片裡面用了過多的黑畫面配合讀白,黑面畫既不是作分章節之用,也不是特顯某件事情的深意 - 即使有,也因為黑畫面出現過於頻繁而失去了『特顯』的作用。小說版的酒徒約近一半篇幅是以讀白形式進行,導演大概明白到不能每一段讀白都用黑畫面,所以就去掉場境聲音,畫面裡頭人與人之間仍然有互動,卻聽的是與播放中的畫面毫不關連的讀白,這才是最貼近意識流的演釋法,不過導演比較鍾情黑畫面的演釋法。

為什麼我說電影的是煙徒,而非酒徒。因為片中的劉先生煙不離口,小說中的劉先生卻是酒不離口。那個在影片中連理髮都抽煙的劉先生,那個十個鏡頭就有七個鏡頭看到在抽煙的劉先生,那個甚至連醉都沒醉多過五次的劉先生,我怎能承認他是個酒徒。

當他一次又一次掏出的是煙包而不是酒瓶,我就知道他是個煙徒。

於是我轉換了個心情,放棄因為讀過小說的先入為觀念投射在電影上,漸漸認同導演的改編。

劉先生遇上的五個女人;楊露、張麗麗、司馬莉、雷老太,王太與及被母親帶去賣淫的未成年少女。

司馬莉和片中另一個年輕角色(麥荷門)一樣,演技差了點,麥荷門演技差就算了,反正導演拍的偏向那些女性身上。江美儀演的張麗麗,總覺得講普通話的時候怪怪的。演得好或不好,像或不像難以判定,因為張麗麗本來就是個難捉摸的角色,唯一對張麗麗肯定了解的就只有她很愛財。

楊露和劉先生的床上戲,我覺得可以再收歛一點,並不是我個人保守(相信這一點沒有人會有所懷疑),而是那個赤裸背面的纏綿戲有點突兀。或許導演正如朋友小華所說般透過這一段戲表達楊露填滿了劉先生的空虛。我卻無法感受到那份空虛,因為突兀感實在太重。

司馬莉演不出一個擁有成熟蘊味的十七歲少女,太過於稚氣。

雷老太沒什麼特別,那個角色普普通通的效果反而更好。

抱歉,這根本就是讀過原著的聯想文,簡略介紹一下劇情。

這是一個愛酒的人的日記,酒能亂性,可是沒了酒,劉先生就什麼都做不了,完全依賴了酒。因為酒,他害慘了兩個女人。沒有酒,他就不能寫作,甚至不能自己。許多人勸劉先生戒酒。為了生活應該要戒酒,劉先生知道,那些女人知道和他身邊的朋友都知道。

始於戒不了。於劉先生而言,酒能亂性,亦能自我。

除了酒和女人,還有對文學的挫敗;為生活而寫黃色小說,無奈地將文學作品當成廢紙賣。

非常喜歡劉先生與未成年少女一幕,由第一次見面劉先生不斷拆穿未成年少女的謊話,至劉先生身無分文仍然去找未成年少女;萬念俱灰的劉先生,只為看到比他更慘的可憐人。這一幕無論小說或電影都同樣震憾。相反另一個高潮位 - 雷老太的死就做得比較差,死得太過莫名其妙,只為吵架,連吵什麼都不清楚。

個人聯想幾乎全是關於日本侵華,與其說是聯想,更貼切是缺乏幻想的回憶。沒有幻想的意識流差不多等於缺了靈魂,變成了踏實的電影。

儘管如此,我對酒徒並不感到失望,至少有溫碧霞演我個人認為她最擅長的寂寞少婦,而且改編名著十居其九都難有高水準的作品,壓力太大。

或許,應該找王家衛來做導演。又或許,應該由古谷實將酒徒漫畫化。

酒徒,還是原著好。至少真是個酒徒。

2010年10月24日星期日

告白



導演/編劇: 中島哲也
主演:松隆子、岡田將生、木村佳乃
語言:日語
片長:107分鐘

許久沒有看到松隆子,雖然近年她有參與演出電影,然而卻沒有一齣能令我心動。告白,一齣甚為期待的電影,預告片的配樂和電影中實際的配樂都非常好。雖然電影中沒有預告片用的那種震撼型的配樂,因為有更好更適合的配樂。

《告白》;就如題目的名稱一樣,開首就是松隆子的告白,接著輪到每一個人告白。松隆子簡單敘述了女兒被殺的經過,在班上公告兩名殺害她的女兒的犯人,以假名為A和B。縱然松隆子沒有直接道出犯人的名字,然而誰是犯人在同學們之間已經心中有數,這可說是松隆子復仇的第一步。

課室的環境非常寫實,甚至覺得那根本就是現實一樣。同學之間閒談或分別做自己的事所製造出來的噪音幾乎蓋過了松隆子的告白。只是幾乎,並沒有真的蓋過而無法清楚聽見她的告白,學生亦總是能夠掌握到重點,然後給予即時的反應。那簡直把所有人的學生時候的回憶勾起來了啊!

松隆子(電影中的森口悠子,接下來我會繼續以松隆子代替)不斷在課室兜轉,簡述她所知的一切得到的推測,繼而去詢問,然後確認了AB兩名犯人。

告白;松隆子坦言地告訴AB,法律保護了你們,可是她卻不能原諒。她想要AB二人贖罪?還是從一而終只有單純的復仇?我主觀認為是後者。因為告白 - 不作隱瞞,她確實講了要復仇。

讓AB感染愛滋病,是第二步。

接下來有點校園的和諧氣氛,卻又暗藏著校園最常見的欺凌。B被愛滋病搞得精神錯亂,A仍然繼續上學。出師有名,是因為同學們是些道德高尚的人嗎?顯然不是,這就是片中另一個主旨 - 人性。

松隆子辭職後,新任的熱血教師完全搞不懂情況下去勸說B重返校園。同學們知道真相,卻贊同並實行熱血老師的建議。人性,這是人根本的惡性。(當然人也有根本的善性)

在AB告白之前,由一個女孩(美月)先告白,繼而引申到A的告白。美月是個比愛美(松隆子的女兒)更可憐的角色。她的角色存在是串連作用和反映出莫名其妙崇拜殺人的怪異現象。在這個有少年法保障的日本,殺人無罪,故此動機極可能就是「試一下嘛」這樣。『露娜希事件』所衍生出來的各種支持和崇拜,就是顯露了對「試一下嘛」的好奇。

好奇,同樣屬於人性。

可憐的美月被啵嚓了(什麼被摧毀的聲音),A開始告白。

A的過去束成了這一次的殺案,綜合起來不論AB或美月都在某程度上存有單純的一面。可是走上歪路就是歪路,復仇就是復仇,所有原因都不將納有為可原諒的原因。有一幕美月對松隆子說「A不過是寂寞」,松隆子馬上就笑得有點不協調,以笑抗拒著能夠被原諒的原因。

我不太愛A的設定,也許A還有點小聰明,不夠弱勢。相比被搞得有精神病的B,絕對是弱勢的一方,而且徹頭徹尾都是弱勢。B首先被A逼上絕路,接著到松隆子,再者到熱血教師,到後來連母親都參一腳。那個原本和B互相愛護的母親,或許在清楚真相的時候也被搞得有精神病了。終於,對B的復仇算是圓滿成功。

B告白。我啊,很欣賞母親對B的維護時,用上了稚氣的配樂。無錯,這種維護真的太過稚拙了。

向B的復仇完了,矛頭立即轉向A。

爆炸的一幕,其拍攝手法實在令我讚嘆得氧氣都耗盡了。可曾想到如此寫實的電影,卻拍出科幻片的味道,那是何等的驚喜。利用倒行的鐘,重現整過程。

對A的復仇完了。松隆子留下一句A的口頭蟬『玩你咋』。說此話時故意用上黑幕,讓這一句說話留有灰色地帶,到底是真的玩你咋,還是耶諭A作最後的復仇,就請觀眾自行決定。

片長107分鐘,實在覺得意猶未盡。大概如此爽快地復仇,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吧!

題外話。朋友說:日本嘛,連年輕的小演員的演技都很利害,相比香港就...

我接著反駁:香港也有年輕的小演員演得好,比如烈日當空(之後我就再沒有數到第二套片了)。香港電影來去一樣的題材,來去一樣的演員,根本就沒有用到年輕演員的餘地,甚至一些年輕的角色都讓已經不年輕的人去演了(就是眼看就知道是個叔叔卻還演個幾近同齡的媽媽的兒子,或者30以上的還演個學生)。到底是演員或演技不足,還是機會不夠呢?

港產片,真的到了青黃不接的地步,大概已經到了許久。

2010年10月6日星期三

安非他命


導演:雲翔
主演:白梓軒、彭冠期、梁敏儀
片長:94分鐘

雲翔的Gay片三部曲的第二部,上次用兩個中年男人為主角,今次則以兩個年輕人為主角。然而我覺得戲路沒有太大分別,尋覓Gay的伴侶,對伴侶的過份溺愛。因抗拒Gay而建起心中的牆,隨著時間一步步的融化。

在設定上保留了《永久居留》的影子,沒有一個缺口成為《安非他命》的突破點,結果整套片在《永久居留》的影子下,根本毫無突出之處。

首先講Gay味不夠濃,雲翔雖然拍出輪姦主角一段,可惜他媽的電檢處不讓這一段足本播放,結果只剩下黑畫面和彭冠期叫救命的聲音。那悽厲的救命聲不夠悽厲,絕望不夠絕望,結果破壞了整個營造出來的氣氛。

再者GAY得太快太巧合,如果劇情主要講述二人的同性戀同居生活,那麼《安非他命》仍然要屈居《永久居留》之下。

用CG的地方非常搞笑,比如最後的天空對話,白梓軒超人般的出場,雖然玩味十足,頂乘了第一部曲的宗旨。不過我所形容的搞笑,並不是所謂的玩味,而是嘲笑它的低能。《永久居留》的玩味,是一種驚喜。

除了Gay,其餘的部份都集中在毒品上。毒品啊毒品。令人忘卻煩憂,令人逍遙快樂,令人一食上癮。不講對白的彭冠期,單憑動作和演技,其實還不賴的。可是一旦他講起白對,尤其是『愛』,就有一種非常不協調的違和感在他身上,聽起來十分礙耳。

毒品與愛情的結合,加上同性戀。《安非他命》實在愛得不夠轟烈,死不夠轟烈,獨白不夠轟烈;獨白更是錯得離譜,忽然滿口髒言不成問題,髒話講得不順暢才是問題,髒話是從心而發,那有可能不順暢?

做愛不夠轟烈;這套片反而和女性做愛的畫面更多。縱然如此,我仍然期待第三部曲。

淺談一下角色造型,彭冠期起始白髮配鬚子的滄桑Look,比起他之後的造型好多了。為了打造兩顆年輕的心的同性戀愛,那頭白髮和鬚子被捨棄是必須的。

白梓軒鬼鬼地,滲著純情的洋味,鐘情BL的Fans沒有拒絕看《安非他命》的理由。

彭冠期的大哥,絕對是該片玩味最重的角色,我卻厭他的道理太有文化。

我不是一個難服侍的觀眾,只不過《安非他命》沒有《永久居留》的水準。《安非他命》的實驗性太重了。

好像把該片說得一文不值,其實也有可取和可觀之處。即使輪姦的小部份地方變成黑畫面,可觀性仍非常高。值得一提的是對於同性戀的理解,為何喜歡男人,是因為男人與男人之間能夠漸漸地同化,相對和女人就因為身體機能上的分別不能夠達至徹底的同化。

根據以上的講法,愛的人不就是自己?

2010年9月20日星期一

生化危機3D戰神再生

導演:保羅安德遜
主演:米娜祖華域芝、艾莉拉特、威禾夫米拿
片長:97分鐘
語言:英語

生化危機的第四部曲。當我看畢第三部的時候,就有一個預感,第四部曲絕對會是超能力部隊對喪屍。如果由超能力部隊對喪屍,喪屍有還手之力嗎?單看第三部曲 就知道,即使喪屍的速度加快了,上百隻的喪屍面對愛麗斯仍然是毫無還擊之力。相信愛麗斯部隊不用半年的時間,大概就能清除全球的喪屍。

然而於我的預感的潛台詞 - 不可能有第四集。事實上,開拍一套電影考慮的不是劇情的可行性,而是賺錢的可能性。加上3D,入場費是$95,打正生化危機 的名號,遊戲多年來吸納的忠實Fans,那有可能不賺錢?這一次我學乖了,即使生化危機4有如此可愛的結尾(無錯,非常可愛),我仍然覺得有第五部的可能 性,只要遊戲繼續開發新的集數。我深信著,沒有什麼不可能。

開首以日本為背景,旁白將事情的起末簡單地介紹一下,畫面映著的就是特別客串的中島美嘉,有一兩個近鏡讓觀眾清楚知道她就是中島美嘉,避免令她的客串變得毫無意義,雖然也沒有什麼意義可言。

接著就開始愛麗斯部隊的超能力表演秀。很可惜,愛麗斯沒有考慮我的建議,硬要殲滅遮傘的總部才甘心。超能力表演秀引用了不少Matrix式的慢鏡動作,後來我覺得用邵氏的武俠片來形容更合適。

所有的動作、打鬥場面,不但不刺激,亦毫無美感。愛麗斯無論手上握著的是步槍,還是散彈,她都一樣以Hea來演繹。隨隨便便開槍,反正鏡頭內沒涉入喪屍,根本就不知道她開槍方向是否準確,更不需理會兩者動作配合的一致性。

這一次的殲滅戰,最終以愛麗斯部隊全滅和愛麗斯失去超能力收場。(我相信是全滅,這是放棄玩超能力的機會)

變回普通人的愛麗斯如釋重負,開始尋找夢想國度 - 沒有喪屍,有食物,有住處 - 阿卡迪亞。
找回克拉絲後,輾轉回到洛杉磯,發現數名生還者。他們藉著監獄的銅牆鐵壁阻擋喪屍的侵入,然而他們知道監獄不是一處安全的地方。世界唯一的安全地方,只剩下阿卡迪亞。

愛麗斯與其他人決定要到阿卡迪亞。與此同時,一隻握巨斧的怪物帶著喪屍侵入監獄。

逃亡吧!這就是生化危機的宗旨。可是,這一集的人太弱了,幾乎一遇到喪屍就死了。還有,喪屍速度快了,會群體行動,卻不見得聰明了。

慢慢張開嘴巴,比之前的直接撲殺更沒有效率。

最終Boss的死,簡直和表演完畢趕著領便當的表演人員沒兩樣。他只是趕著領便當而已,並不是主角群利害。

PS:Boss的兩隻寵物狗很可愛,如果喪屍能夠一樣裂開就好了。

2010年9月17日星期五

《九降風》 & 《烈日當空》



導演:林書宇
演員:張捷、鳳小岳、初家晴、沈威年、
林祺泰、李岳承、王柏傑、紀培慧、邱翊橙
片長:107分鐘
語言:國語













3c6c0fc48803aa043e9854cd76ba51e3.jpg

導演:麥曦茵
演員:林耀聲、梁曉豐、岑珈其、廖柏榮、
胡詠東、陳耀榮、禤天揚、余敏鳴、王敏奕、利佩宜
片長:110分鐘
語言:粵語







《九降風》和《烈日當空》分別是港、台兩部青春物語的電影。原本還有一套內地作品叫《攤開你的地圖》,三套作品為青春的三部曲,聞說是同一劇本拍出來的。不過找不到途徑看《攤開你的地圖》,實在有點可惜。然而港台兩套青春作品,若不翻查資料,實在不敢相信是出於同一劇本。

我好懷疑同一劇本的意思。應該只是同一個大綱吧?

《九降風》的青春氣味比《烈日當空》濃,兩部都是以一群男生的圈子為主角,偶然插入一兩個女角陪襯一下。我覺得女角有點可憐,又或者兩個導演的青春年代,與我的青春年代已經截然不同。

我的年代,男女生會在同一個圈子活動。而且,並不是全男的時候才玩得瘋狂,事實上有女生在或許玩得更瘋狂也不一定。

先講《九降風》,故事背景為90年代的台灣,資訊未及普遍,純愛多一點,結合校園和愛情的青春故事,當然叛逆才是主體。導演集中講以上三方面的事情,以青少年角度對社會的控訴或者諷刺相對較少。因此更覺得青春味更濃,作為一個年少氣盛的高中生,社會什麼的,關我撚事?

兩套片都有一個奇怪的共通點(或許就是同一劇本的關係),因為什麼的事發生了,然後從此成個圈子瓦解。同樣地,在日本的一齣的叫《青春電幻物語》也用上同一樣的劇情。(青春電幻物語,他所指的青春只是代表年紀,故事卻一點都不青春)

當然,這是一個製造高潮的手法,吵架,互毆也一樣代表青春。青春似乎是一個許多不理性行為的代名言。

再講《烈日當空》。

活於當下,《烈日當空》把香港的奇怪校園生態剝開,對社會的強烈控訴好像和青春的本質並不吻合。也就是說,青春的本質隨著年代轉變,即使身為學生,社會的事態都已經變成切身的問題。

淫片、毒品、群毆、援交、黑社會,自殺。麥曦茵講的不是青春的美好,而是青春的殘酷。我們青春那時,曾經犯下的愚蠢事。這些年來,學生與學生之間的關係已經不是最大的問題。學生之間的欺凌,還不及父母的漠視或者給予的壓力,這是更貼身的影響。

青少年是如此不安地活著,放任是他們的精神支柱。

直至所謂的青春完結,青春時期的不安,將會蔓延到將來的生活。青春是會完結的,可是不安不會。

2010年9月9日星期四

金氏漂流記



導演:李海俊
演員:鄭麗媛,鄭在泳
片長:116分鍾
語言:韓語

我相信看過這齣電影的簡介,自然聯想到湯漢斯的《劫後餘生》。然而,兩者唯一相同的地方除了主角是男人和意外流落到荒島,幾乎找不到任何共同之處,絕對是兩齣截然不同的電影。

《金氏》的路線是由逃避到積極,剛好與《劫後》相反。自殺不遂的金氏(金氏當然就是男主角的名字),竟然被隨水漂流到城市裡面的荒島。荒島理所當然四面環 海,即使身在城市裡面,卻有一處城方無陸路相連。眼觀一棟棟數十層高的大廈就在眼前不遠處,卻因為不懂水性而只好待著等候救援。

電話無電,求救失敗,基本的設定。無關係,反正金氏從一開始就打算自殺。雖然希望到63大樓的頂樓來一個必死無異的跳躍,不過在荒島上吊頸自殺比較乾脆,於是就這樣用領帶作了個簡單的圈子。

一切都準備就緒,自殺還是不成功。其實,第一次自殺就成功是一件非常幸運的事,假如連自殺都不成的人,會變成行屍走肉的機率大概是89%。隨隨便便就自殺的人,大概在所謂的人生真的是徹底地失敗。

死不成,當肚子餓了,自然會去找食物。 (餓死的自殺方法若非有超然的意志是做不到的)
找食物是求生的行為,既然開始求生,就不會求死。直至有一天,他找到了炸醬麵的配料,為了吃一碗以前不懂珍惜的炸醬麵而奮鬥,一但有了目標,人類就如此單純的積極起來。

金氏這一困,眨眼就過了差不多三個月。這三個月裡面,他在荒島很誇張地開墾耕地,採集雀鳥糞便裡未被消化的種子,為的仍然是一碗炸醬麵。這荒島悄悄地成為 金氏 的國度,在國度裡面不愁欠債。金氏看到船隻經過,再沒有向別人求救,反倒躲藏起來。用沙子寫成的Help也改為Hello。他早已經獲救了,救他的不是 誰,就是這個荒島。

如往常般搜尋島上可用的雜物,由於荒島在城市之中,漂流到來或者掉到島上的可用物品算得上豐盛,到最後甚至有食物的食物盒。某次搜索發現了一個瓶子,瓶子寫著一封信,信上寫的正是回應金氏在荒島上寫的Hello。兩個互不相識的人,展開了莫名其妙的筆友關係。

金氏的筆友是個隱閉女青年,深迷於網上世界。躲在房裡,因為會在房間裡做運動,所以活得健健康康。女青年房間內擺放一支裝有極長鏡頭的相機,為的是拍攝防空演集時無人的街道和每晚都無人的月亮的照片,儘管她不知道有沒有人正在月球上漫步。

兩個逃避生活的人,透過一部相機和瓶子而相識。人是一種容易被牽動的生物,每一刻都有什麼在考驗你的意志。比如肚子餓了,不過即食麵吃光了,又懶得去買;這就是考驗你忍耐的意志。

女青年並不是因為金氏努力生存 - 正確是努力為了炸醬麵 - 而被牽動。她只不過覺得金氏像外星人,寂寞的外星人,而她恰巧也是個寂寞的地球人。

兩人保持著簡單句子的來往,直至金氏被警衛隊發現。踏觸柏油路,望見63大樓。經歷了三個多月的求生過程,最後還是要死。遺憾的是無法與筆友的相見。

2010年8月10日星期二

潛行空間


導演:基斯杜化路蘭
演員:里安納度狄卡比奧, 渡邊謙, 祖瑟哥頓利維
片長:148分鍾
語言:粵語

首先我要說的是,這套片應該叫「潛行空間」而非「潛行凶間」,空和凶兩個字的分別差異很大的。若以前者為電影名,人們大概會想是科幻片。若選後者,絕對會聯想得到驚悚片(至少我會)。

香港替外國翻譯電影,其實質素不壞,不過就硬是喜歡『食字』

夢,向來不是一個新概念。夢是最貼身的一件事,而我們對夢卻有太多不了解,而夢中更存著變幻莫測的可能性。夢好比網絡空間,虛擬,任人創造。這樣的創造,不受任何限制,隨意隨心地創造。

因此,沒有人不喜歡夢,當然惡夢例外。那麼,控制夢呢?

潛行空間就是這樣的一個故事。它把夢細緻地架構起來,一環接一環扣起,然後具體呈現在螢光幕前。控制夢,幾乎正是每一個人都渴求的事。也不一定,偶然,還是期待夢的未知性影像。

透過一種儀器,進行分享夢,即是將所有人同時進入一個夢境。一個夢境需要一個人負責架構夢的場景,不受限制的架構,片中就有一幕將一條橫街四方八面連接起來,無論左右,上下,還是前後都是街道。不只如此,豎直的街道還可以直接走上去,而非爬上去。總言之,夢裡面隨你所想,只怕你想不到。

這樣的夢,很吸引吧?簡直樂而忘返。有人甚至太過喜歡夢,認為現實是夢,夢才是現實。會將虛幻的夢當成現實,並非不可能,不過總覺得很難想像。理論上是可行的,然而當你想一想將夢當成現實,想一想天空竟然是一條街道,想一想你這一切才是現實。

不可能當成現實吧!你應該會這樣想。

里安納度在戲中是演一個專門利用夢去竊取別人的秘密,到後來更試圖植入一個意念。夢中有夢,夢中夢有夢,沒完沒了的,大概只要人手足夠,在每一層夢中有人負責叫醒其他人,相信走到十八層也不成問題。
雖然片中曾有說明每上一層便愈危險,但實際卻感受不到。

其實,要將發夢的人叫醒,也是有特定的條件,也不是輕易的事,這方面就請讀者自己看吧!這特定的條件,為戲情滲入濃厚的張力,亦因此變得更緊湊。

很多人看畢全片,對結尾有一個疑問 - 到底圖騰停不停下來?

有人引用一些片段,證明最後Dom(里安納度)回到現實。

我的想法是,根本無一個確實的答案。沒有本來是哪一個結局,不論回到現實也好,繼續在混沌之中也罷。哪一個都很好,哪一個又都不好。假如是我,以我短淺的寫作經驗之談,也曾有過好多幾這樣的決擇關係。比如死不死,愛不愛。

然後乾脆就停在告白前的一刻,讓讀者去想。比直接說明死,或者愛,或者回到現實,比哪一個都更恰當。含糊的結尾是一種策略,能引發話題的延續性,讓觀眾看畢全片後熱烈討論,帶來免費宣傳的效果。

道理大家都明白,卻禁不住去討論,這就是它的魔力。

這齣電影,我給85分。

2010年8月2日星期一

飛砂風中轉



導演: 莊文強
演員: 鄭伊健、陳小春、方中信、葉璇、余安安、劉浩龍
片長:95分鐘
語言:粵語

近期的港產電影,質數愈來愈好,其實撇除純粹以偶像作為賣點的港產片之外,港產片確實有好多遺珠未被人發現,就好像之前上畫的《打擂台》,地道之餘又不至於無厘頭,也不抄襲,因此我近期四次到戲院就有兩次是看港產片。

話題不拉開太遠,紅極一時的兩位古惑仔拍擋,再次演出一部黑社會片。他們演的理所當然是古惑仔,可是除此之外,他們一個是廚房佬,另一個是讀書人。

『所謂出得黎行,預左要還。』這是無間道的金句。一腳踏進了黑道,是否注定永不翻身?是否再無辦法以一個普通人的身份活下去(雖然古惑仔也可以當作是『普通 人』)?不曾接觸過黑社會的我,對黑社會的認識大多源自於電影(相信大部人一樣),我們的觀念慢慢被電影潛意默化成,走入黑道,永不翻身。

不過現實,我就記得有入過黑社會,其後由會考0分再到成為教師的一位人物。或許並不是永不翻身,這部電影,好像也想告訴我們這件事。

陳小春和鄭伊健演的是個過去兇狠的角色,當然過去不是重點,過去好快就完結,換成現在。他們立即轉變成小男人的廚房佬和滿口洋文的讀書人,然而他們仍然是個古惑仔,甚至莫名其妙開始爭奪坐館的位置。

他們不但不力爭坐館的位置,更想盡辦法讓對方爭嬴。坐館一位根本就吃力不討好,年少輕狂才想要坐館一嘗作大的滋味。

電影我分為前後兩段,前段以輕鬆的港式笑話帶過,還有我最喜歡的葉旋演陳小春的老婆。本來討論如何擺脫成為社團的坐館,漸漸卻變成討論一些茶餘飯後的生活話題,愈說愈起勁,那感覺有點類似以前的周星馳電影,而且這感覺非常地接近。

後半開始嚴肅起來,當鄭伊健出場後就立即為爭奪而令兩方人互相撕殺。古惑仔就該如此,你斬我,我斬你。懶理時代的步伐已經走得非常遠,懶理槍是如何方便就能買到,更懶理在大街就向著敵人斬。什麼嘛?這就是古惑仔。

說後半段比較嚴肅,其實最終的結果還是一樣輕鬆,只是過程略為嚴肅起來,作為一部出色的喜劇,不能單靠不停加插笑位就完成一部作品,脈絡也是非常重要的。

最後的結局,我覺得有點畫蛇添足了。明明起承轉合都完成了,某程度結尾已經停在鄭伊健和陳小春的對話上。那後續的結尾只能算是劇場版或特別版的存在,卻成為了本片唯一一個不好笑的明顯笑位。

『嘿喲,嘿喲,飛砂風中轉。』
這是片中的一首插曲,我想看到這一段情節的你,絕對會像上態癮一樣將這首曲哼唱半天以上。

2010年3月22日星期一

歲月神偷


導演:羅啟銳
主演:任達華,吳君如,李治廷,蔡穎恩,鍾紹圖
片長:117分鐘
語言 :粵語

《歲月神偷》的背景是近接著清朝,英政府租借、管冶的香港作為背景。故事講一個三代同堂的家庭,大哥在街頭理髮,弟弟在街尾造鞋,一頭一尾,非常有心思。

故事沒有所謂的主線,硬要說就是那年代的生活迭事。影片一開始就由小孩子透過玻璃罩的視野效果來簡述哪一個年代,人們的生活。配合著輕快的音樂,沒有多餘 的說話,帶領觀眾以輕鬆的心情繼續觀看。這種風格,令我想起了日本電影,細水流長,說話不多,配上輕快的音樂(《歲月神偷》裡面有不少的配樂,與普遍的港 產片不同,港產片喜歡以紊亂的情理特顯一件事,亦多用對話表出影片的重點),只用動作、環境和行為去講故事。

我將《歲月神偷》分成上下兩部,前半是愉快,講簡單生活的瑣碎趣事。後半則是煽情,煽情離不開出現絕症。那個,實在不太喜歡絕症,不是因為絕症是煽情的調味劑,而是絕症患者總要死,當我看見絕症,難不免期待那個角色什麼時候死去。(多半在結尾,好造成高潮)

絕症會死是理所當然,我了解,只是不想看到絕症患者在『影片』裡面無可避免死去。看太多講及絕症患者的故事,每一個故事的結尾,患者都要可憐兮兮地死去。 我知道,絕症患者非死不可。我不想看,是因為看太多了,絕症患者再可憐都變成不可憐,已經演化成我那冷漠的期待。(我將以上的剖析命名為『絕症非死不可 論』)

除了生離死別的感動,時代的變遷也是憾動人心的另一種感動。可是,感動不了我;無論生離死別,或是時代變遷,都感動不了我。

或許是前半的愉快,而後半的感動帶不到太大的反差。最主要的大概是代入感不足,我不屬於那一個時代
。友人說,這是身同感受而生的感動。如果因為身同感受而被感動,即是感動的根源與導演、劇本無關了吧!

雖然不感動,卻不代表情節不好。因為講述的是生活迭事,所以俗套的被接納性提高了。

我很喜歡羅進二(小孩)的角色,旁白也好,哭笑亦然,通通都很喜歡。尤其哭喊更令我驚喜,既自然又突然。怯懦的表情,緊接是放聲哭泣,這些內心情緒清楚地表現在觀歜眼前。

我記得郭富城主演的《父子》,裡面飾演郭富城兒子的角色(我沒有看過父子,所以應該叫什麼名字實在不清楚)得到金獎像,也不清楚是那一個人講「小孩根本不是演戲,只是演活了自己」。有說人生如戲,那就能解釋吧!

有諷刺當時的貪污腐敗機制,很有青澀味道的愛情線,孩童無知、執拗產生的趣事,以及一些人生哲理,(這所謂的人生哲理,即是嘮嘮叨叨不停地說 - 港產片慣常手法之一)便是片的全部。

2010年3月3日星期三

全城熱戀熱辣辣


導演: 陳國輝、夏永康
主演: 謝霆鋒、張學友、劉若英、徐若瑄、徐熙媛、段奕宏、付辛博、井柏然、楊穎(Angelababy)、吳彥祖、劉家輝、詩雅
片長: 94分鍾

嘩!好像很強大的卡士,然後就去看了。論演技,除了張學友,其他的演員暫時只是娛樂紅星而已,所以並不完全因為演員的陣容而觀看。在高溫的設定底下,再扯 上戀愛,總讓人聯想到青春的愛,揮灑著汗拼命去愛,這就是年青。預告亦非常吸引,工廠妹(楊穎)和士多仔(井柏然)的戀事就令我下定主意,那句大喊「一百 天以後,你就是我的女朋友!」非常表現到揮灑汗水求愛的青春氣息。

我認為,時間再長一點更好。

六線發展,偶然又講一下劉家輝的沙灘生活,在94分鐘裡面,即使不將劉家輝計算在內,每條線連二十分鐘的時間都沒有,導演實在考驗自己的功力。相比外國片 《真的戀愛了》,同樣五線發展,片長135分鐘,而且不同的支線有時會串連一起,達到兩條線能夠同時發展的效果,也增加每個故事的時間,更容易把握,亦能 夠將每一個故事完整地呈現。

說回來《全城熱戀熱辣辣》,明顯地每個故事都不夠完整,不可以用「短時間內,拍到這樣的程度就好了」的藉口,我相信加長時間成本不會增大太多。因為時間不 充裕的關係,每段愛情故事從一開始就已經是相戀的地步,即使未戀,即使觀眾自知那個跟那個會在一起,但省卻了追求的過程,這做法會不會太過了?

首先是司機(張學友)和按摩技師(劉若英)的故事,浪漫手機的拉長版。短訊傳情,俗氣,尚算完整的故事,可以接受。

壽司師傳(吳言祖)和女食家(徐若瑄),這是一段離合的戀情,本來已經缺乏時間,還加插兩條魚的對話,好笑?好難笑。整個故事就是吳言祖一直打電話追回女友,沒什麼對話,很乾脆,省時省事,就像告訴觀眾「導演很懶,編劇亦很懶」一樣。

工廠妹(楊穎)和士多仔(井柏然),本來滿心期待,結果只是看井柏然罰站,搞些笑料,這能算是追求嗎?不能算是吧!

冷氣維修員(謝霆鋒)和電單車女子(徐熙媛),徐熙媛的造型很有看頭的,飆車、幫助別人,這個故事發展得還算不錯,可以能夠感受到二人關係逐漸拉近,進而 愛上對方。後來硬要玩絕症就算了,二人騎單車在公路上狂飆,到底是搞什麼鬼?動畫片?特技動作片?車速快成一道光是怎樣了?我朋友就問「光纖寬頻嗎?」

還有二人騎車的近鏡,那是何等劣質的特技剪接?明顯地背景是用電腦加上去,然後將背景模糊化就以為做到駕車在公路上的效果?做乜撚野?我禁不住低吟。

著名攝影師(段奕宏)、徒弟(付辛博)和模特兒(詩雅)。喂,這是愛情故事嗎?好像文不對題了。不過,不對題歸不對題,反而比其他的戀愛故事還好。

全城熱戀熱辣辣,看畢全片的確令我有熱辣辣的感覺。

2010年2月24日星期三

援膠女郎



導演 : 是枝裕和
演員 : 裴斗娜, ARATA, 小田切讓
片長 : 117 分鐘
級數 : IIB
語言 : 日語

117分鍾的電影,沒太多的起伏,細水流長式的緩漫節奏,配合輕鬆的小曲,無疑有良好的催眠作用。非常日式的電影,即使去到高潮位,仍然看似淡淡的就帶過。若不喜歡日式電影,就別因為援膠和充氣娃娃的關係而觀看。

故事以一個充氣娃娃得到一顆心而變成有思考,有感情的充氣娃娃。這樣的設定,已經成為普通意念,並不創新。在大題目上造不成創新的效果,實在無可奈何,能在小枝小節上做到不同的風格就很好了。

援膠女郎在描繪一個充氣娃娃變成人的過程中,起初觀眾能夠留意到那「人」保留了充氣娃娃的特式,後來漸漸失去充氣娃娃的影子,本來這樣設定是正常的。但過 程過於急進,觀眾未及代入充氣娃娃的角色,充氣娃娃已經變成人了。那麼觀眾代入的只是人,而不是充氣娃娃。這一點,我認為是很重要的失誤。

影片中有些配角的存在純粹反映社會的不良風氣,沒有對故事產生太大的影響力,只為了營造氣氛,大概也是配合充氣娃娃的不良風氣。

我認為影片的主旨,在於忽然變成人是一件很麻煩的事,人本來就很麻煩,忽然從死物變成人就是莫名其妙衍生而成的麻煩,那就更麻煩。充氣娃娃的購買者發現充氣娃娃變成人,就說了一句「你的存在很麻煩。」

影片強調的人本來是空殼和生命是什麼什麼的,我有這樣的感覺;用港紙對換人民幣,再用人民幣到內地買東西,最後找回來的卻是港紙。就是用創意,卻不迂迴直述表達主旨,白浪費一個故事。

另外,電影說出充氣娃娃的悲涼,同時是充氣娃娃使用者的悲涼。充氣娃娃的衍生是為了性,是代替品,不正好暗示使用者的悲哀。

在這提醒將會看援膠女郎的觀眾,若觀看的原因是純粹喜歡小田切讓。我想說的是,他只是一個說些看似是哲理的說話的大配角,佔不上10%的戲份。

再講片中的一些我喜歡的橋段。我很喜歡碟舖店員為膠女郎充氣的一段。吻著或者是啜著膠女郎的肚臍,一直吹氣,膠女郎慢慢地鼓起。然後碟舖店員更萌生了特殊的慾望 - 喜歡將膠女郎洩氣再充氣。

這樣的行為,在看過碟舖店員有一張疑似前女友的照片後,我這樣的解讀;

這明顯是人工呼吸的救人舉動,透過不斷洩氣和充氣,拾回一些近似舉動的回憶。看著膠女郎洩氣,就像看著女友奄奄一息一樣。

後續的情節猜想得到,亦處理得好。一場幽默的悲劇作為片的終結。了結一個情況比較特殊的麻煩。

2010年1月15日星期五

瘋狂的賽車


導演:寧浩
主演:黃渤 九孔 戒祥
片長:99分鐘
語言:普通話

別被Poster的design影響,別因為「內地」懷疑其質數,這是一齣很好笑,而且不似本地例如王晶一系列的公式喜劇。本地喜劇深受周星馳的影響,總 是有濃濃的無厘頭的影子。最重要的是,別說無厘頭能比美周星馳,能演好無能厘頭也沒有好幾個。除了張家輝能演得好,其他的演員充其量是賣笑而不是引觀眾 笑,因為往往笑的人就只有演員自己。

故事開首在一場單車比賽,主角耿浩落敗得了銀牌,還不如此,更被人謀害導致終生失去比賽的資格。時間過去,耿浩從電視上看見害他終生停賽的人,師傅也因此 事死了。由耿浩去找那人開始,慢慢引出幾條支線,最後再湊合回來。這種手法有點像美國的電視劇,幾個不同人物背後的故事,無形中互相牽引著,到最後湊合在 某個觸發點上爆發。更接近的比喻,形式非常近似高安兄弟的手法,除了分散故事,再湊合形式上相似之外,還含有大量黑色幽默。可是高安兄弟那一種黑色幽默難 以令人笑得合不攏嘴,只會覺得悲涼,淡淡地苦笑,這就是美國的黑色幽默吧?相對而言,瘋狂的賽車裡面的黑色幽默幾乎令我無力氣笑下去,剛笑完又來一個笑 點。

實在有一段長時間看電影喜劇笑不出來,周星馳的喜劇雖然是百看不厭,但笑點不新鮮,即使會笑,也不能開懷地笑一段長時間。然而。對於美國的喜劇也漸漸得不 到滿足,如果本地喜劇的無厘頭已經成為一種公式,那麼美國的喜劇公式絕對是性趣味和男女不和卻漸漸因為一連串事件發生底下愛上對方兩種,老舊的橋段,到底 喜劇是不是只需要專注於怎樣的小動作和怎樣的說話能夠惹觀眾發笑就可以呢?故事性不是單純襯托喜劇,而是相輔相乘。其實本地喜劇同樣不注意故事性,不過本 地的比外國喜劇故事更空洞而已。


看畢全片,我認為想帶出一個重點無可置疑就是錢,彷彿突然發現錢是非常重要。人為了錢而做出來匪夷所思的事,本來就已經很好笑。

2010年1月3日星期日

阿凡達


導演:詹姆斯柯麥隆
主演:席歌妮薇佛、山姆沃辛頓、喬凡尼雷比西
片長:160分鐘
語言:英語

片長160分鐘的阿凡達,節奏明快沒有感到故意拉長時間,整整160分鐘都有充實的內容,實在難得。
原著於14年前發佈。14年前的阿凡達大概是非常前衛的科幻小說吧?我想。不過,我們活在現今的年代,阿凡達的電影片亦出於這一個年代,所以阿凡達不得不跟現今的科幻片比較,而不是與14年前的科幻片相比。

當然,阿凡達與現今的科幻片比較仍有不少突出之處。14年前想到的,似乎今時今日還沒有人想到,或者不知道如何去運用。

電影預告巧妙地誤導我對故事最初的發展,我以為將主角改造成阿凡達,非主角控制一個阿凡達。我喜歡控制,而且控制給予的霸道感覺,更迎合阿凡達的主題。

3D的特效,令字幕與畫面分成兩層,字幕在外面,畫面在裡面。不像2D字幕與畫面在同一層,你可以看字幕同時能兼顧看畫,而3D則需要時間去適應內外兩層 的問題。可以放心,很快就可以適應。對於阿凡達的3D,與我預期的不同。比較膚淺的想法,3D就應該有什麼突然衝向你的眼前,好像給人打了一拳,或者水濺 到你身上。片裡面這種突如奇來的3D特效幾乎沒有,主要將3D放在境物上面,山呀!海呀!樹呀!盡量做得宏偉。

簡述故事;一間公司為得到資源,為得到資源換取得來的豐厚回報,因為外交不果,決心驅逐住在資源盛產的潘多拉星原住民Na'vi。非常醜惡的行為,非常明顯的主旨。

阿凡達最令我著迷的是Na'vi的生活,以及所有關係Na'vi的設定,頭髮裡面一些特殊的白色絲線能夠和潘多拉星的生物進行連結,透過連結能互相了解對方,

在這一個年代看阿凡達的故事,絕對是在公式上行走,很容易就猜想得到劇情會發展到某一個點上。那頭巨鳥亦是一個很明顯的伏線。除了講述Na'vi的生態,劇情難有驚喜。

雖然劇情算不上是非常吸引,但不會有悶場,大概是3D的關係。這年代,3D算是新的產物吧!自然成為吸引人捧場的地方。

入場看的你有沒有將3D眼鏡帶著回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