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16日星期六

哈利波特1-7


導演:大衛葉斯
主演:丹尼爾域基夫,魯拔格連特,愛瑪華生,凱倫寶咸卡達,
羅比高特蘭,湯費頓,賴夫費安尼斯,茱莉亞華茲,邦妮芮特
語言:英語
片長:130分鐘

一連七集,呃!應該是八集的哈利波特終於完結了 - 第七集分了上下兩部。最後一集亦是最後一個賺錢機會,緊追潮流,當然要出3D版,誓行賺得幾多得幾多。我對現今的3D技術已經到達厭惡的地步,暫時堪稱最好3D的阿凡達的3D同樣不外如是,看久了眼會痛,相信不是我個人問題,而是普遍,或是必然產生的問題。

其實3D技術根本未夠成熟,阿凡達的3D只能夠說是打響頭炮,然而頭炮響了,並不代表頭炮極具威力,只是在萬賴無聲之中鳴炮,久而久之,人們的耳朵適應了,便會覺得平平無奇。

進場看3D,純粹心存一種寄望,希望片商藉著得到龐大資金去發展更利害的3D技術,不過我想進展不會太快,反正部份觀眾已經有點麻目地追捧3D的潮流。

奈何上映2D菲林片的影院實在少之有少(註明3D放播的電影),大概播3D片影院會得到較多的收益吧!很合理的邏輯。在3D效應稍早之前曾經有另類的加價方式,就是較長的片會著情加$5。所謂較長的片不過是100~120分鐘,即現今大部份影片已經屬於「較長」的類別之中,假若真要加$5,我其實心甘情願,因為影片提供娛樂的時間長了,加$5不算過份。

自從有了3D,加價由名正言順變成偷雞摸狗,本來加$5是觀眾對電影的認同,但3D變成壓榨觀眾的金錢。現時的3D電影可以用可恥來形容,一套脹價50%的3D電影,我不祈求電影有50%的3D畫面,我知道太過份,大家都知道太過份。我們遷就,反而造就對方變管更厲。

阿凡達的3D雖然未夠成熟,至少用心製作,它用畫面說服觀眾這是一部3D片,不單單是字幕3D。利益申報,自3D熱潮開始,我共看了三部3D片;分別為阿凡達、反斗奇兵和哈利波特。

反斗奇兵和哈利波特真是令人痛心,想不到支持它們這麼久,到頭來竟然還向我們盡地一舖賺到盡。它們的3D就像施捨,好像連製片商本身也忽然醒起「啊!這是一部3D電影。」才加上3D特效,而且3D位置生硬的程度令人忍不住割凳,倘若是一部2D菲林片,那些鏡頭一定會刪減,正因為加上3D才出現,但拖長了電影的節奏。而且這樣的鏡頭根本毫無作用可言,超越了可有可無的程度,根本就不應該有!

這3D熱潮是荷利活大片公式的進化版,由電腦特技演進至3D,其中變形金鋼是俵俵者。向來看這類荷利活大片只有兩種原因;視角享受,看劈哩啪啦的打鬥場面,對故事性和當中表達深意的要求幾乎無。

小小的價錢,大大的享受。因為3D,連這種享受升值了,升值純粹是價錢升上,而非質素上有顯著上升。

我已經差不多到了完全抵制3D的地步了。

講到3D就變得欲罷不能,長篇大論了,哈利波特,其實沒太多說話要講,就從下面開始講吧!

1-4是很童話式的故事,直到5,簡直是童話故事的極致,魔法如電光劈哩啪啦到處亂飆,龍捲風啦!射水啦!彷彿看火影忍者般開始變得亂無章法。

第5集很令人失望,失望到我放棄看第6集,可是第6集拍得異常出色,比小說更為精彩(小說第4集最精彩,而電影第6集要比小說的第4集更精彩),風格轉換成黑暗,著重人性的描繪。彷彿有種與哈利共同成長的感覺,開始懂得人性這一回事似的。

這方面是羅林設計得好,還是製片者成功呢?我認為後者,因為讀小說的時候沒有跟著成長的感覺。

我讀小說讀中文版的,故不敢肯定羅林寫第7集的真實情況,不能排除譯者功能未夠的可能性。如此,中文版的第7集比較混亂,有些場景或描繪控制得不好,有些位置不能好好靠頭腦想像出來,或許當時看的速度太急,又沒有翻看。無辦法,見到聖物和魔杖的出現就開始失去耐性,也許長大了,比較難接受。

於是這些想像不來的各種情節由電影補完,所以第7集的上我還看得滿高興的,覺得舖排不錯,針對聖物的偏執也沒讀小說時的強烈。

第7集的下,正如我之前評論3D是怎麼一回事一樣,下集與佛地魔最後一戰,當然要打個劈哩啪啦,就劇情上已經剩下一小撮可推進的地方,大多都是打打打,死死死的情況下結束。

看完電影,重新勾起對石內卜的憐憫之情,相信不少沒有讀小說的觀眾亦終於開始憐憫石內卜了吧?若再極致點去推翻,將哈利及哈利的父親當成壞蛋角色也不是不可能。

最後的結尾,在場的觀眾可能覺得我瘋了,因為基本上只有我一個在傻笑。幾個二十出頭的年青人扮成年人,男的黏上鬍子,女的穿顏色沈實的衣服,生硬地裝成熟,更要對小孩子說教。我真受不了,其實我的笑點非常低,回想起來仍然忍不住發笑。